教育笔记大班《和孩子聊天的乐趣》,教育笔记《关注吃饭慢的孩子》

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作者:陈岩

我要求战士这样记教育笔记

解放军报4月3日八版

政治教育笔记如何记?这是我调任火力连指导员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履新当天,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全连的政治教育笔记本收上来看一看。结果并没有令我意外,内容千篇一律:一致的格式,同样的一二三级标题……我还了解到,连值班员每周会统一组织官兵补笔记。

“这完全让记笔记成了负担!”作为曾经的宣传干事,我深知这背后的“道道”。政治教育笔记本并不在条令规定本簿表册之列,不属于登记统计内容,但长期的工作惯性,却一直让其担负着重要的迎检角色——机关查起来方便,基层补起来不难。

“既然有了这个本子,就应该用足用好!”基本摸清连队情况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就让官兵写一堂课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一周后的教育课上,我进行了第一次尝试。这堂课,我讲的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发言环节,大家积极踊跃,我顺势提议:“今天的教育笔记,不再统一格式,大家可以写写自己的心得感悟。”

可能是新鲜使然,这次尝试收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每个人都写了不少,而且内容真挚,我看了很感动。

然而好景不长,大家的教育笔记很快回到之前的状态。一个月后,仍在坚持写切身感悟的,只有10个人。

有战士直言不讳地对我说,还是以前抄提纲记笔记的方式好,“现在写心得体会不仅比之前用的时间更长了,还要花心思细想怎么写”。

“还继续坚持吗?”一时间,我陷入了纠结:虽然写感悟式笔记对官兵要求高,但记笔记就是为了引导大家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如果违背这一初衷,字写得再好看,格式再规范,又对大家的成长成才有什么用呢?

当时,我还面临着机关检查的压力。虽然早有明文规定,机关不得把学习笔记、学习体会作为检查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依据,但有些机关干部来到基层,还是习惯性翻看。一天,一名检查人员拿起官兵们的教育笔记本,问某一天的教育上没上,等我找到那一天的官兵心得,他又马上质疑:“你看,连个提纲都没有,我怎么知道效果怎么样?”

想要打破“约定俗成”,建立新的模式,着实不易。然而因此放弃,我内心不甘:教育笔记应该回归它的本来面目,成为辅助官兵学习成才的“思想园地”,而不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此时,那10名一直在坚持的官兵,给了我充足的信心。他们不仅每次写得认真,而且经常找我探讨。言谈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们的成长与收获。

“教育是引导不是迎合,你认为是正确的就放手干吧!”教导员魏波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的鼓励与支持像一只有力的手,推着我前行。

我下定决心在连队全面推行感悟式笔记,带领大家走出“舒适区”,在思考中加深对教育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与此同时,在营里的支持下,我积极同旅里沟通,申请将我们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试点单位,最终获得了批准。

这一次,我放开手脚大胆尝试、耐着性子循序推进——课上注重总结提炼金句,将讲事与说理相结合,增加教育内容的吸引力;课中增加提问、发言、互动频次,留时间让官兵思考并趁热记下心得,字数不限;课后用心批阅,结合战士笔记和近期工作书写评语……

渐渐地,教育笔记本成了我和全连官兵的沟通渠道,批阅笔记更是成了我的工作抓手。有时,战士在笔记本上只写一段话,我也可能会回复一页纸。

我的良苦用心,消解了官兵们的抵触情绪。下士张泽坤在一次笔记中写道:“这堂课上得挺有意思,不犯困了,心里有话想说……”这话给了我莫大鼓励,我回复他“那就写下来吧,我们互相交流,你可以随时提出意见”,并画上一个笑脸。

更让我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战士变得主动学习了,有的开始自发找来书籍阅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下士孙旭东起初并不愿意写笔记,而现在,他已是连队的“学习之星”。他说:“写感悟式笔记带给我的不仅是深入思考,更解决了内心想不想成为优秀士兵的问题。”如今,孙旭东一有空闲时间就主动加练,训练成绩明显进步。

“好习惯,从学会正确记教育笔记开始。”这是中士王震宇写在本上的一句话,点出了我力主推行感悟式笔记的初衷,也反映出连队官兵身上正在发生的改变。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出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52460975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chil.com/5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