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门艺术。如何说话是一门学问。在与人沟通过程中,会不会说话也显示出一个人情商的高低。
今晚,读了《教育的细节》第四章: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其中《怎么和孩子说话》这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读完后我也一直在思考“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个问题。
诚然,朱永通老师在文中支了三招。无论是言为心声还是摒弃“自我奴化的语言”又或者避免消极的暴力语言。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幼儿教育创始人罗利斯.马拉古奇的名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我在《儿童心理学》这本书中也曾读过。在朱老师的阐述下,我终于读出教育的机械性。儿童在入学之前是有丰富想象力、有独特的想法和自我感知世界的能力的。但是,可悲的是接受教育后,就变成机械化的流水线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相同产品了。朱老师在本篇文章中列举的几个典型案例,读后不禁令人唏嘘。但是,回味起来我们又何曾不是案中人呢?
我们盲目追求学生成绩,我们急于解决学生长期存在的拖拉问题,我们时常困顿于与学生多次强调要求的事情亦或者是屡禁不止的事情却时常发生。因此,我们时常陷入“无效沟通”的死循环中。
其实,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之所以屡禁不止,陷入“无效沟通”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会“怎么和孩子说话”。因此,会有这样的情况:学生A犯了一个错误,你正在口头教育苦口婆心地教导时,学生B又在犯同样的错误。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他不懂“对号入座”也不懂“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因此,只有你喊到他的名字时,他才懂得原来我刚才做的那个动作是不对的。
以上是我在教育学生中常常遇到的难题。今天,终于在《教育的细节》中找到了答案。在《怎么和孩子说话》中,朱老师也讲了一个关于他女儿跟小伙伴一起在家玩的时候,小朋友不小心打碎他花瓶的事情。一般情况下,家长们的态度大多是把孩子臭骂一顿。但是,比起我们的勃然大怒,朱老师的处理方式堪比教科书式的范本。他第一时间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受伤。其次,是关心孩子的心情,并安慰孩子不要为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坏了自己的心情。最后,他告诉孩子“千万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耿耿于怀。”
作为家长,对照自身。我感到惭愧汗颜。因为关于孩子打碎花瓶、打碎杯子、打碎碗这样类似的事情在我家也是偶有发生。前段时间午饭时,我儿子就打碎了一个碗。当时,他可能是吓到了又或者怕挨骂,就哭了起来。看到他哭,我就更生气了。结果,大家也想得到。如今,想想确实如朱老师所说我们很多时候在无形中无意间的语言暴力可能就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心。有时,明明知道生气时,选择“缄默不语”让自己冷静下来,一定好过“狂风骤雨”般的训斥。
希望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在“和孩子说话”这个问题上仅仅加上“好好”两个字即可,又或者换成“心平气和”。儿童的心理和成年人不一样,我们不能苛责儿童,他的心理发展阶段远远跟不上成人。所以,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好好和孩子说话”作为一门必修课。在为人父母或者为人师的这个漫漫人生路上,做一个心平气和的大人!不要让孩子有小王子一样的困惑:为什么大人这么奇怪?希望,我们能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试着做一个大孩子。葆有一颗童心,与孩子一起奔赴未来!毕竟孩子们的童年有且只有这么短暂的几年。
像于永正老师一样,做孩子们的小先生挺好!试着俯下身子看孩子,用手轻触孩子的头,告诉他:“不着急,你尽管慢慢说。我在这听着。”试着用温柔的语气和孩子说话。试着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温暖另一颗幼小的心。有效沟通就会发生!与孩子的对话就会成为简单容易的事儿!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chil.com/4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