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今年,临港新片区即将迎来成立三周年。三年时光,这片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初描绘的蓝图,正在飞速地实现。
而这一切,离不开在这片土地上奉献智慧、挥洒激情的人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是临港的幸事,也是所有临港人的幸事。
临港新片区揭牌三周年之际,我们采访了30位临港人,记录下他们与临港共同成长,描摹辉煌的故事。
上海谱港机床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技术副总李红,是土生土长的芦潮港人,更是18岁开始在芦潮港参加工作、30余年亲身参与家乡建设的践行者。“从芦潮港镇、到南汇新城镇、到临港新城,我一直在临港。从小时候海边大片芦苇丛的滩涂,到现在高楼大厦、塔吊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每一天我都看到临港的变化。”尤其谈到临港新片区这三年的变化,原住民李红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简直要从胸腔溢出来。她说:”临港现在不得了!“
在“创新学院”,学习领先技术
李红生于1972年,1990年从南汇工业学校中专机械设计专业毕业,进入当时还是芦潮港机床厂的上海谱港机床有限公司,,在金工车间做铣床工。工作踏实又肯钻研,周末还常常主动加班,李红于1994年调入技术部,从事技术研发。迄今她已经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先后为公司研发了100多件新产品。也获得了”临港工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
谈到个人的发展和进步,李红坚持认为,这是和临港发展的机遇、临港优越的人才培养政策分不开的。她介绍,临港有个“创新学院”,有各行各业的专家来到企业讲课——临港的企业协会,下面分很多行业、有不同的委员会,比如谱港所在的装备制造业。各个行业的委员会了解旗下每家企业的业务,会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支持。”比如这次就通知我们,在8月底去听‘数控机床的应用’,这就是针对我们企业的专业知识。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我们可以常常更新知识,接触到行业领先的技术。”
让李红开心的另一项政策,是临港优厚的人才引进落户和买房政策,“这对于年轻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以前我们招聘的时候,对方会觉得远、或者生活不方便,新片区挂牌这三年,因为这些政策的推出,大家都赶着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大大增加,这也大大提升了我们企业的实力。”
这三年,企业的机遇前所未有
2017年,李红率领公司技术团队,与中船重工集团704研究所合作,研发并生产出国内空白的首台智能快速扭矩校准装置,2020公司又为国家计量院研发制造国家级标准机并填补亚洲空白。
而她把这样的合作共赢的机会,也归于临港新片区超级给力的政策支持。“我们所属的重装备产业园,行业协会通过政策宣讲,促进我们园区内的企业互相联络、合作共赢。一方面,园区内的企业互通供需信息,区域内合作还可以得到政府税费方面的减免补贴;另一方面,区域内的企业一起搞研发,分享技术,不仅我们各自提升了竞争力,还可以在临港新片区申请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补贴。有了资金支持,我们做研发、搞创新的劲头更足了。”
李红介绍,她所在的“谱港”在区域内已经有了好几家合作企业,除了和上海704研究所,“这几年和园区内的航空航天领域的公司也达成了合作,屡次完成技术突破。还有意大利帕马机床,从去年开始也是订单不断。这样的合作在今年封控期间尤为可贵,大家共同在一个园区里,生产都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交接得非常顺利。这样的合作方式,真是对双方都有利。”
现在的滴水湖可热闹了
小的时候,李红的家一眼就能望到海,在小水沟里捉泥鳅、捉黄泥螺;工作了,她还住在芦潮港,上下班走路10分钟,一路看到的风景除了海景,就是工业风的厂房。如今单位搬进了园区,她住在泥城,开车上下班,窗外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塔吊,是日新月异的风景。
“我每天经过两港大道,眼见着高架开通了,我们这里到浦东机场只要20分钟,去上海也更方便啦!我家旁边的中运量,现在已经开通了好几条线路,泥城到滴水湖上下班都可以坐这个车。”李红说,她也亲眼见证着泥城生活区功能设施越来越完善,“万达广场造起来了,开张了,生活真的越来越便利了!”
“新片区成立之前,滴水湖马路很宽、空气很好,但人很少,都说这里像威尼斯,像国外。但这几年发展太快了,滴水湖现在不得了,吃住玩乐都有,新天地这边可热闹了!临港的民生福利真的很好。”李红说,她的女儿今年已经27岁,过了享受临港基础教育福利的年纪,不然现在临港那么多好学校,很多父母为了子女就读也特意搬来了临港。
近年入驻临港的大隐湖畔书局,还是让母女俩喜欢。周末常常一起去看书,一起学习。“以前我们住南汇,经常去南汇图书馆看书,现在的书局环境更好。”李红说,临港如今的文化体育资源配套越来越完善了:天文台、航海博物馆、海昌,还有建造中的冰雪世界……“我们企业在园区里面也建了党群服务站,打乒乓、打台球,午休的时候供员工活动,真的很丰富的。”聊着天,李红不由得又进入了如数家珍模式。
现在的临港,在李红眼里就是一百样的美,一百样的好。“我就觉得自己这几年真的是幸运,赶上了临港新片区挂牌这么好的机会。虽然我在临港已经工作了30多年,但要跟上临港的发展,自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工作经验、停在30多年的工龄上。”李红说,“作为一个临港人,我一直跟团队、跟年轻人说,时代发展太快了,我们一定要有压力、要有创新意识,去提升自己,千万不能满足。”
“我们一直说,临港是中国第一的临港。今天是新片区挂牌三周年,未来的临港,又会是一个新的面貌。对人才扶持、对企业创新、科研鼓励,未来五年的临港又会是一个飞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chil.com/3626.html